《Design Duel Round 10》邊看邊碎念|限時 25 分鐘做 T-shirt,太刺激了吧?
今天滑到一支好玩的設計對決影片。
主題是「簡約線條 × 太空」,然後兩位設計師要在 Kittl 用 25 分鐘做完一件 T-shirt。
我看著看著,只覺得:
哇,原來靈感真的可以用倒的。
抽主題那段真的像在玩人生輪盤。
🎯 主題被鎖死的瞬間,大腦反而醒了
但有趣的是,一旦主題被鎖定:
你就不會再開始自我攻擊、懷疑人生、翻資料翻到失去方向。
剩下的只有:
好啦我知道了,我做。
說真的,這種感覺跟我在商店裡做那些奇妙設計有點像:
Debugging Goose、Buffeine Gym Coffee、Couch Expert Star……
沒在那邊想太多,就是一股「好笑就做」的衝動。
🎨 Kittl AI:不是捷徑,是一個會瘋狂提案的好室友
影片裡一直看到他們在那邊狂換線條、狂換版本、狂改構圖。
說真的,如果 AI 是一個室友,
它就是那種:
「欸我再給你一個版本,你看這個怎樣?這個?再看這個?」
的那種人。
但你會發現——
這人雖然吵,
可是超有用。
因為你不用慢慢想,
他會幫你把各種可能通通丟出來。
你只要挑。
🛸 跨主題不是亂混,是找到「它們可以同居」的理由
線條 × 太空看起來很像亂配,
結果做出來竟然蠻順的。
因為它們有共同語言:
輪廓、符號、空間感。
就像我畫那些奇妙的混合:
咖啡 × 健身 → Buffeine
工作崩潰 × 動物 → Debugging Goose
躺著也很專業 → Couch Expert Star
看起來亂七八糟,
但它們其實都能「住在同一個世界觀裡」。
這種感覺就很爽。
⏱️ 限時創作意外讓人變冷靜
我原本以為限時 25 分鐘會讓人手抖,
結果兩位設計師反而超冷靜。
那種「我知道要做什麼,快做就對了」的狀態,
非常好看。
其實 POD 就是個:
「快做、快丟、快看反應」的世界。
完美不是 KPI。
速度才是。
🪐 設計做完,不代表故事結束
影片最後還拿出 weirdcore 跟其他設計給觀眾投票。
我很喜歡這段。
因為它說的其實是:
作品不是完成,是開始。
你要讓市場講話,
你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玩。
就像我店裡那些設計,
我也不知道哪個會突然被喜歡、哪個會默默安靜。
但就是「做了丟出去」,這一切才會活起來。
✏️ 寫在邊角的便條紙
靈感不需要等待,它需要一點壓力。
主題清楚、框架明確、時間有限,
你的大腦就會開始乖乖工作。
所以這支影片的啟發大概是:
把創作當遊戲,作品就會自己跑出來。
最後
我找到了輪盤 Wheel of Names,可以自定義做隨機轉盤、抽籤、抽題、抽風格用的工具